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兰州大学组织推荐的“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甘南草原站)”和“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庆阳站)”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国家野外站“零”突破,并成为此次入选国家野外站最多的两所高校之一。
甘南草原站位于甘南州合作市和玛曲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地带,拥有整个青藏高原上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影响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兰州大学原生物系的师生(如陈庆诚、张鹏云先生等)从未间断针对该区域科研及实践教学工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杜国祯教授于1992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和合作境内,建立了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点。自1992年建站以来,在甘南州、合作市、玛曲县等各级党委、政府持续支持下,在杜国祯教授带领下,以及全体在站师生不懈的努力下,甘南草原站针对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草原生态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生近300人,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兰州大学生态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和我国生态学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野外基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2010年作为亚洲第一个野外站,甘南草原站进入全球营养网络(NutNet),长期与3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科研合作,业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